武汉代生

第一时间,呈现最新最专业的行业信息

资讯分类

大同北魏彩绘乐俑鉴赏

  • 作者:admin
  • 来源:未知
  • 发布时间:2023-10-10
  • 访问量: 814

【概要描述】表演西域乐舞的场景,也经常出现在北魏时期墓葬出土的文物中,大同司马金龙墓石雕棺床和柱础,雕刻伎乐演奏的都是西域乐器,雁北师院2号墓中八位乐俑,有六位演奏的是西域传入

大同北魏彩绘乐俑鉴赏

【概要描述】表演西域乐舞的场景,也经常出现在北魏时期墓葬出土的文物中,大同司马金龙墓石雕棺床和柱础,雕刻伎乐演奏的都是西域乐器,雁北师院2号墓中八位乐俑,有六位演奏的是西域传入

  • 作者:admin
  • 来源:未知
  • 发布时间:2023-10-10
  • 访问量: 814
详情

大同北魏彩绘乐俑鉴赏

1.陶俑身着白地红花长襦,左手臂向前平伸,手背向上,五指伸展,右手臂平伸微抬,略高于左臂,小臂及手虽残断,但从其双手姿态推测,似为演奏筝类乐器。筝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,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流行,分布地域甚广,属于弹拨弦鸣乐器,音箱长短宽窄不一,弦数也屡有变化,左手按弦,以控制弦音的变化,右手弹拨,发音清脆悦耳,如山泉般流畅(图1)。

2.陶俑身着红地白花长襦,双手臂弯曲向前,左手残失,右手向内略弯,作拍击状,似为演奏鼓类乐器。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,用手拍击发声。在古代不仅用于祭祀、乐舞,还用于打击敌人、驱除猛兽,由于其良好的共鸣作用,声音激越雄壮且传播深远,很早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地运用。鼓的种类众多,有鸡娄鼓、羯鼓、腰鼓、齐鼓、毛员鼓等(图2)。

3.陶俑身着红地白花长襦,左手臂向下微曲伸至腹部,右手臂弯曲上扬至胸部,双手上下斜对微张,作弹拨状,似为演奏箜篌。箜篌是古老的弹拨乐器,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有“卧箜篌、竖箜篌、凤首箜篌”三种形制。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,设曲形共鸣槽,竖抱于怀中,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,音域宽广、音色柔美清澈(图3)。

4.陶俑身着红地白花长襦,双手臂弯曲向上抬起,右手平展,左手半握,左手外,右手内,似为演奏箪篥。箪篥是古代龟兹的一种簧管乐器,又称悲篥,头管、管子。汉魏时期传入内地,其管身为木制,上面开有八孔,口含吹簧哨,双手同时按管子的指孔发声,音色高亢清脆,表现力很强(图4)。

5.陶俑身着白地红花长襦,左肘部后缩,手臂向左前平伸,手心向上,手指弯曲呈握状,右手臂同样伸向左前方,手心向下,手指向里弯曲,似为演奏琵琶类乐器。琵琶为公元4世纪,由波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,为梨形、曲项四弦,横抱用拨子弹奏,音响细腻柔和,善于表现文静幽雅的情感,具有闲适纤巧的情趣(图5)。

6.陶俑身着红地白花长襦,左手臂向前曲伸,置于左腿上,左手残失,右手臂弯曲向上至胸前,手掌平展,上下斜对,似为演奏钺类乐器。钺是一种古老的碰奏乐器,晋代随天竺乐由印度传入。钺为铜制,圆形,中部隆起如半球状,双手各执一面,相击后振动发音,声音宏亮、浑厚(图6)。

7.陶俑身着白地红花长襦,左手臂自然上举,手心向前,五指略弯,右手臂向左側上举至面部,似为演奏横笛类乐器。笛是我国古老的、流行非常广泛的一种管乐器,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,秦汉以来,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,并延续了很长时期。汉武帝时,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,亦称“横吹”北朝极为盛行,音色润丽清晰,悠扬委婉(图7)。

8.陶俑身着白地红花长襦,双手臂弯曲抬起至嘴前方,右手上,左手下,作握物姿态,小嘴微张作吹气状,似为演奏胡笳。胡笳是古代吹孔气鸣乐器。

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,是汉魏鼓吹乐中的主要乐器。据文献记载,其最初的形制是将芦叶卷起来吹奏,后来把芦苇制成哨,装在木制无按孔的管子上吹奏,音色柔和浑厚,圆润深沉(图8)。

根据以上推测,乐俑所持八种应为箪篥、横笛、胡笳三种吹奏乐器,筝、箜篌、琵琶三种弹拨乐器和鼓、钺两种打击乐器,其中鼓、筝为中原传统乐器,箪篥、横笛、胡笳、箜篌、琵琶和跋为西域传入乐器。拓跋鲜卑兴自漠北,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游牧民族,流传甚广的鲜卑歌曲《真人代歌》,“上叙祖宗开基所由,下及君臣废兴之迹,凡一百五十章”®,北魏定都平城时“与丝竹合奏”,广泛应用于宫廷典礼和郊庙祭祀活动中。公元428年,太武帝西征夏国,俘虏了赫连昌,将夏国的乐工和乐器迁往平城,收为己用。夏国为南匈奴后裔所建,与西域往来频繁,因此,夏国的乐舞具有浓重北方民族和西域的色彩。据《隋书•音乐志》载,北魏太延初年,“后魏平冯氏,通西域,因得其伎,后渐繁其声,以列于太乐”。安国乐和疏勒乐随之传入平城,并列为太乐署中为宫廷伎乐。公元439年,太武帝西征凉州,俘获国主沮渠牧犍,将西凉乐迁往平城,作为北魏宫廷的太乐,在“嘉宾大礼”时奏演。可见北魏的乐舞,含有十分浓重的西域乐舞的成分。后来孝文帝曾经企图全面恢复中国古代传统音乐,但据《魏书•乐志》记载:“虽经众议,于时卒无洞晓声律者,乐部不能立,其事弥缺。然方乐之制及四夷歌舞,稍增列于太乐”。北魏平城时期的音乐仍以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以及西域乐舞为主,只是在原有基础上作了一些增补而已。

至于北魏民间,普遍流行西域乐舞。表演西域乐舞的场景,也经常出现在北魏时期墓葬出土的文物中,大同司马金龙墓石雕棺床和柱础,雕刻伎乐演奏的都是西域乐器,雁北师院2号墓中八位乐俑,有六位演奏的是西域传入乐器。不仅如此,雁北师院2号墓和宋绍祖墓,还出现了胡人形象和装束的伎乐和杂技表演。

6世纪后期,突厥兴起,统治着东起辽海,西至波斯的广大地区,天山南北和中亚九姓胡国都处在突厥汗国的治下。突厥与北周、北齐进行政治联姻,都要收集西域各国的伎乐歌舞,作为陪嫁或聘礼赠送对方,因此受到北周、北齐朝野的欢迎。于是,相传数千年呆板生硬、枯燥乏味的高雅乐舞风光不再,节奏明快、情感强烈的西域乐舞逐渐占领了北朝的舞台,进而风靡朝野上下,为我国隋唐文化的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奏响了开幕的序曲。


参考资料

TOP

Copyright © 2002-2030 武汉代孕公司 武汉代孕公司